最近台灣某數位攝影網站的討論區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景深討論大會,
雖然這個主題已經在去年, 前年, 甚至大前年都蓋過高樓了,
也討論出過很多次結果, 不過還是常常就會有人問到,
有些時候都有些不先看清楚景深 “定義” 然後又喜歡裝懂的人在那糊扯一堆,
就會開始所謂的 “景深討論大會” 了.
當然不肯去做點 Google 搜尋, 花時間閱讀的人,
討論多久也還是搞不清楚狀況, 往往還要硬凹,
其中的例子如以下,
“大小片幅的景深的差異都跟鏡頭的景深無關,而是跟照片的放大率有關。”
(by beicheng, http://dcview.com/forums/msg2.asp?id=A14&msgid=168682&posit=1&id0=0&no=1758212&spos=2&showalltitles=1)
事實上, 景深就景深, 沒有什麼鏡頭的景深,
景深的定義本來就包含了 “焦長”, “物距”, “COC” 等等數據.
“。。。。。 1500 和 1750 這個數字不應有改變。
CoC = d/1500 ” (by Chris2028, http://dcview.com/forums/msg2.asp?id=A14&msgid=168679&posit=1&id0=0&no=1758212&spos=3&showalltitles=1)
COC 是隨鏡頭解析度, 感光源見解析能力, 放大率等等因素所影響,
所以這個數字當然會改變,
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算 COC, 最大模糊圈的部分,
其實這個數值對於景深的影響常常不會比其他的變因來的大, 如物距, 光圈大小等,
所以很多時後是可以忽略的,
加上大部分的人不喜歡做太深刻的閱讀,
所以這部分最容易被誤解, 也是不懂愛裝懂的人最喜歡扯的部分,
其中常見的誤解有 “同意顆鏡頭的景深就是一樣” 用在哪種片幅上都沒差的說法,
事實上則是根本就不解景深定義的說法,
(事實上不同的片幅, 不同的感光元件解析度的景深都有差, 祇不過差別可能不大而已)
而這點要證明其實很容易,
只要拍一張照片就可以做到,
這種照片偶兩年前就拍過,
不過以往一直沒有稍做說明,
所以現在提供一張稍做說明的版本,
至於景深跟 COC 的定義偶目前就不多做解釋了,
畢竟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說明的網頁,
(當初偶也是自已從 Google 翻了很多篇閱讀, 其實找並不難, 重點是找到了要花時間去看.)
而看圖形或者實例算是較容易理解的方式,
所以扯太多不如先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