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 “過程” 與 “結論”!

最近看到這篇有關科學的發言,
對於一些人的科學觀念的偏差有感….
所以就多話了些… 😛

fjguo:
由此可知 “過程” 是遠比 “結論” 重要的。

至於能不能因為 “結論一樣” 而 “省略” 必要的 “研究步驟”,基本上犯了時序倒錯的誤謬。在做研究的過程當中根本不知道結果為何,怎麼樣因為結果沒有差別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步驟?如果省略某些步驟卻不影響結果,那只是運氣好罷了,不是做研究的基本精神。

另外沒有研究是完美的,所以在下結論的時候都要講一下自己的研究限制在哪裡,表示有自知之明。研究不完美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一般學者都樂於承認自己的研究有瑕疵,以後才有改進的空間。


當然我們不能期待做器材測試像做學術研究一樣嚴謹,然而基本精神是相同的,以此共勉之。

過程跟結果是一樣重要的!
這點是基本的國中理化就會教東西了,
實驗的基本幾個要點,
假設, 實驗設定(包跨器材設定, 實驗步驟, 觀察項目), 觀察結果, 結果與假設對照,
最後的結論.

過程當然不能省略,
但是過程是什麼,
則是需要理解的,
從此篇發言就可以看出很多人不理解如何做實驗設定,
也不懂得結論與假設對照的重要,
才會產生下結論有偏差,
然後在不需要爭執的過程上面多做文章.

過程是在一開始對於實驗設定時定下來的,
例如以一個高於安全快門的環境,
擁有穩定的控制相機晃動的情況下,
加上比較的是同一圖檔上不同區塊的畫面的情況,
晃動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所製造的誤差是 strong correlated.
也就是說在微小晃動下整個畫面每區所受到的晃動程度可以視為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 Walt Yu 拍攝那張所需要做的設定中 “上腳架” 是不必須的,
當然這也是再觀察結果與比對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結果重要的地方! 需要觀察是否真的沒有過分的晃動, 當然,
有上腳架的結果仍然是一樣要觀察此點, 因為上腳架並不等於不會晃,
也不等於晃的程度就一定符合此次測試的最低需求!)

如果有點基本的科學概念,
從結果 (邊緣的鬆散 + 紫邊)
便可以得知沒上腳架的確不是 Walt Yu 那篇所必須的,
也不影響假設與觀察的吻合程度.

結果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
實驗的最後目的就是要對假設跟結果作比對,
從而作出結論,
結果符合預期的假設, 表示什麼?
表示基本上實驗所要預期的目標成功,
那接下來可以做什麼?
可以做更多的實驗來得到更多的數據增加論點的可靠性,
(well, fjguo 這篇就剛好更加深 Walt Yu 的論點)
如果結果不同於假設,
那正好, 一種可能是有某種新發現,
此次測驗中發現了應該存在卻不在測試預期中所想到的東西,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 就是過程的設定上面有瑕疵,
不管哪種情況,
對過程作重整, 再測一次都是勢在必行的,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主測者認為觀察方面出了問題,
那可以重複一樣的測試, 再次觀察,
當然既然有這種情況的話, 最好再多做幾次一樣的測試.

例如此次 fjguo 的結果發現畫面傾斜了,
跟預期的畫面沒有傾斜不同,
這時候就有上述的幾種可能了,
第一種是他發現了原來他的像機的感光元件傾斜了!
(那趕快拿去修吧.. 不然也可以自己再每次照相時自行修正)
第二種是他的設定有問題了,
(由此可見, 上腳架就表示沒問題?
當然不, 很明顯的上腳架但是有其他方面沒注意到, 還是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而且影響可以是巨大的)
至於觀察方面, 因為觀察的就是拍出來的照片,
觀察結果的儀器就是相機, 所以如果觀察有問題,
表示多半表示問題出再第一種情況, 也就是相機感光元件傾斜了.

由此傾斜的情況也衍生出另外一個思考,
就是此情況發生了,
但是這影不影響原來主要測試所要觀察的東西?
很明顯的答案是不, 傾斜的程度並不影響邊緣畫質的松散,
所以並沒有必要因此把一個原本不需要的過程,
例如確定腳架, 地面並沒有傾斜,
也例如 Walt Yu 那篇沒上腳架, 但是依然能夠保持穩定的過程設定.

結果重不重要?
非常之重要,
其他的過程, 假設重不重要?
一樣都很重要,
整個測試每一個步驟都重要,
而且息息相關,
是需要來回檢視的,
絕對沒有什麼,

fjguo:
由此可知 “過程” 是遠比 “結論” 重要的。

會這樣講只能說根本連基本的科學觀念都有偏差.

也沒有什麼,

fjguo:
在做研究的過程當中根本不知道結果為何,怎麼樣因為結果沒有差別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步驟?

如果連基本的假設都不懂…. 那只能說重學一下國中理化吧!

至於什麼,

fjguo:
如果省略某些步驟卻不影響結果,那只是運氣好罷了,不是做研究的基本精神。

恩, 例如很明顯的 fjguo 這次雖然上腳架,
但是完全沒注意到自己的像機是否有傾斜的問題,
也沒有很 “精確” 的確定腳架本身沒有傾斜的可能. (上腳架就是為了精確是不!)
照他自己的理論他省略了這個過程,
如果他說的正確, 那很明顯他的運氣很好, 沒影響到原來要觀察的結果,
如果他是本來就知道不需要這麼 “精確”,
那表示他本來就知道他這段話沒有科學概念, 只是講出來想找 Walt Yu 的碴,
到底 fjguo 是省略了這個步驟, 還是這個步驟對此次所要觀察的結果並沒有影響呢?
well 偶沒興趣多研究,
偶只知道 “如果省略某些步驟卻不影響結果,那只是運氣好罷了,不是做研究的基本精神。” 是段對基本的科學概念誤解偏差頗大的一段話.

當然偶是知道這段話從假設, 還有實驗設定角度來說根本就有問題,
比如 Walt Yu 的情況是完全已經預期有晃動的可能,
也確定了本身穩定精確度的情況下作出測試,
過程上沒有省略, 假設上也沒有缺失,
剩下的就觀察, 結果與假設的比對, 還有結論,
而是時也證明, 他的結論與假設吻合,
而測試的設定, 觀察也都沒有問題,
而 fjguo 則是在次測試, 對 Walt Yu 測試的結果與假設提出了更多的支持點!

當然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上過國中理化的人,都會對這點科學概念的基礎有深刻的了解,但是這點概念卻其實是很重要的,以此共勉之。

接 part2 —-> 科學的 “過程” 與 “結論”! — part 2